武汉国灸

加盟项目

中国灸系列产品讲解

  • 更新时间:2014-07-09
  • 阅读次数:1723

共十五个品种,镇痛灸、颈痛灸、肩痛灸、腰痛灸、风湿灸、前列腺灸、强肾灸、哮喘灸、咳嗽灸、感冒灸、痛经灸、胃痛灸、便秘灸、腹泻灸、冠心病灸。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灸:


1.镇痛灸

【适应症】根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软组织损伤、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痛经、胃痛等。

【使用方法】外用,原发部位和疼痛点同时贴敷。

疼痛发作期:直接对痛点敷灸,每天一贴,至不痛转为缓解期治疗。

疼痛缓解期:每天1贴,每贴使用12小时,4天为一疗程,4个疗程为一个治疗阶段,每个疗程间停止使用1天,一般通过4个阶段的治疗,可有效控制疼痛的复发。


2.颈痛灸

【适应症】颈痛灸,亦称颈椎病灸,适用于各型颈椎病,颈、肩、背痛及上肢麻木等症状。

【使用方法】外用,痛点贴敷。

疼痛发作期:直接对痛点敷灸,每天一贴,至不痛为止。

疼痛缓解期:交替对大椎穴和原痛点贴敷,每天1贴,每贴使用12小时,4天为一疗程,4个疗程为一个治疗阶段,每个疗程间停用1天,一般通过4个阶段的治疗,可有效控制颈椎病的复发。

【辩证分型】

⑴神经根型:颈肩背疼痛,并向一侧或两侧上肢放射,疼痛为酸痛、钝痛或灼痛,伴有针刺或电击样痛,严重者感觉阵发性剧痛,影响工作和睡眠。颈部后伸或咳嗽、打喷嚏、大便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伴有头晕、头痛、耳鸣、劳累或受寒部往往相同,多出现在手指和前臂。

⑵脊椎型: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四肢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出现一侧或两侧运动障碍或感觉障碍,如无力、颤抖、打软腿、易绊倒,或有麻木、疼痛、烧灼感,甚至四肢瘫痪、小便潴留或失禁,常伴有头颈部疼痛、面部发热、出汗异常等。

⑶椎动脉型:主要为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持物落地、猝倒等,常因头部转动或侧弯至某一位置时易诱发或加重。


3、肩痛灸

【适应症】肩痛灸,亦称肩周炎灸,能根除肩周炎,颈肩综合征以及由之引起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等症。

【使用方法】外用,痛点贴敷。

疼痛发作期:直接对痛点贴敷,每天一贴,至不痛为止。

疼痛缓解期:继续对原痛点贴敷,每天1贴,每贴使用12小时,4天为一疗程,4个疗程为一个治疗阶段,每个疗程间停用1天,一般通过4个阶段的治疗,可有效控制疼痛的复发。

【辨证分型】

疼痛期:发病早期,疼痛常在三角肌周围,多为持续性并逐步加重,肩部广泛压痛,上肩外展、后伸或外旋活动最早受限,而内收活动受影响较晚且轻。

僵硬期:肩部逐渐减轻,但肩关节活动首先越来越明显,活动范围可比正常减少一半,严重时可伴随出现肩部肌肉萎缩。


4.腰痛灸

【适应症】腰痛灸能根除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及由此引起的腰部疼痛,下肢麻木等症。

【使用方法】外用,原发部位和疼痛点用时贴敷。

⑴急性腰扭伤:扭伤当天,冷敷1-2小时,24小时后,直接敷灸疼痛点。疼痛消失后,每天1贴,每贴使用12小时,连续使用至疼痛缓解。

⑵慢性腰肌劳损:敷灸原疼痛点,每天1贴,每次使用12小时,4天为一疗程,4个疗程为一个治疗阶段,每个疗程间停止1天,一般通过4个阶段的治疗,可有效控制腰痛的复发。

⑶腰椎间盘突出,除对痛点敷灸外,还应参照X光片或CT报告敷灸病变部位并同时配合下肢相应穴位,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对于手术后或手法治疗后的患者,继续对病变部位的敷灸能有效防止纤维环的再破裂和疾病的复发。

【辨证分型】

⑴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是肌肉、筋膜、韧带和小关节的急性损伤,可立刻出现剧烈疼痛,腰部肌肉紧张、腰部活动受限,如果损伤后又感寒湿之邪,可导致慢性腰部疼痛。

⑵腰肌劳损:指腰部肌肉、韧带累积性、机械性、慢性损伤或急性腰扭伤没有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而转为慢性劳损。

⑶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间盘内外力平衡失调,均可使纤维环突然破裂,导致腰椎间盘的髓核突发而发生本病。


5.风湿灸

【适应症】风湿灸根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由它引起的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重者患处发凉、肿胀、麻木、屈伸不利等症。

【使用方法】外用,穴位贴敷。

疼痛发作期:直接对痛点敷灸外,每天一贴,至不痛为止。

疼痛缓解期:请按发病部位,参考一下穴位敷灸,以求治本。

◆发于膝关节,每天敷灸1穴,轮流敷灸阴陵泉穴、阳陵泉穴,8天一个疗程。

◆发于肘关节,每天敷灸1穴,轮流敷灸曲池穴、少海穴,8天一个疗程。

◆根据中医“肾主骨”的理论,对于病程日久的慢性骨关节病患者,可配合应用强肾灸贴敷命门穴,每日1贴,每贴使用12小时。

◆一般通过4个疗程的治疗,可有效控制各类肌肉关节痛的复发。

【辩证分型】

⑴行痹: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⑵痛痹:肢体关节疼痛较重、痛有定处、得热痛减、御寒尤重,局部无红肿热胀,舌苔薄白,脉多弦紧。

⑶着痹:肢体关节重者酸楚、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沉重难支,肌肤麻木不仁,舌苔白腻,脉濡缓。


中国灸常用穴位及其作用:

◆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咳嗽、气喘、头痛项强、肩背痛。

◆中极穴:位于正中线上,肚脐下4寸处。主治遗尿、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

◆关元穴:位于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主治闭尿、遗尿、尿频、遗精、阳痿、月经不调、泄泻、脱肛、疝气。

◆神阙穴:位于脐窝正中,主治虚脱、腹痛、腹泻、脱肛。

◆中脘:位于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主治呕吐、腹泻、胃炎、胃下垂。

◆命门穴: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主治腰脊痛、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带下、慢性腹泻、下肢麻痹。

◆肩隅穴:位于肩部,三角肌上,肩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肩臂疼痛,手臂挛急,半身不遂等。

◆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腹泻、小便不利。


5F营销中心Mark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