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国灸

人民日报专访

《人民日报》第三版: 采天地之灵 汇古今之法

  • 更新时间:2014-07-01
  • 阅读次数:4450

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2-01/11/content_991687.htm


——三访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范宏国 杜 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1月11日   第 05 版)

     “古藤新花春满园,观今鉴古话灸源”。我们追忆中医悬壶济世之传统、重温火灸妙手仁心之精湛、俯察医疗品类之丰富,不禁感叹:中国古老的灸法,既义理幽玄,又深入浅出;既融万物之精华,又聚人类之智慧,真可谓采天地之灵,汇古今之法。


  在翻阅浩瀚历史典籍、回溯灸法发展历史、探讨灸法形成机理的过程中,先人的智慧让我们惊诧: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具备了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知,形成了诸如阴阳协调、因果连锁、天人合一的辩证思维,并把对大自然的认识成果巧妙地运用于治病、防病,创立了与大自然相适应的医学思想、医治理论和医疗方法。


  恰逢人们普遍关注医疗体制改革以及医患关系重塑等重大议程之际,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出了“振兴中国灸法,弘扬生命科技”的口号,得到医药界、科技界的广泛重视。同时,他们传承灸法的理论、方法,创新灸法的技术、形式,并以切实的科研成果助推绿色医疗事业迅猛发展,为博大精深的中国灸法注入了鲜活的现代元素。为此,我们第三次走访了武汉国灸,深入交流疗法的发展演变及灸疗的独特魅力,感佩其在传承国粹中革故鼎新的历史担当。

 

  灸法溯源之四:


  天人合一,理论彰显辩证法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这段千古名句,虽然是在抒发一种离愁别绪,但却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提并论。这既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古人对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认知,又从一个高度体现了古人已经具备了事物是普遍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在奥妙无穷的中医之灸法中,这种普遍联系、天人合一的理论被运用得出神入化。


  一分为二  辨证施灸


  翻开论述灸法的医学典籍,我们可以反复看到诸如一分为二、普遍联系、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等一系列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充满科学辩证法的思想,居然和19世纪才在西方发展成熟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如出一辙。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统一体。《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其中的“天地之道”乃“规律”;“变化之父母”为“原因”;“生杀之本始”为“本质”。这段话是意思是说:事物都是由阴阳两方面组成的,这种一分为二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是观察认识万事万物的总纲领;阴阳两方面的互相转化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动力,是生命和死亡的本质属性,是事物的内部变化和外部表现的原因所在。这不就是辩证法和宇宙观的现实版吗?


  在《黄帝内经》中,有36篇关于论述灸法的篇目。这些篇目运用辩证法的思想,对艾灸的施灸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由此奠定了灸疗的基础,对其后艾灸疗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比如:要按照六经气血的多少、精神情志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灸法。《黄帝内经》在《素问·血气形志篇》中云:“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是谓五藏之俞,灸刺之度也”。并曰:“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灸;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这里清楚地论述了由于形志苦乐的不同,因此发病也不同,而且要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人们或许会问:灸法为什么能内病外治?答案就在于中医的哲学思想。灸法秉承中医哲学中关于“调整”的思想,把人看成一个完整的小系统。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就强调,人体中的阴和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他在《类经·阴阳类》中明确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的著名论断,强调了由气分为阴阳的过程,进一步强化了阴阳的统一性,阴和阳能够互相转化。


  我们的祖先还发现了神奇的经络系统,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与外表经皮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内脏的任何病变都可以在外部经皮上找到一个对应点。因此,灸法通过刺激人体外部经皮上的对应点,就可以调整内脏器官相应的病症,这就成为灸法可以内病外治的生理基础。况且,这种内病外治的方法又不需要服用任何药物,对人体不存在药性伤害,因而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


  内病外治  互相转化


  中医注重调理、讲究“内病外治”。清代医家吴尚先在《外治医说》中总结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也就是说,中药内治与经络外治只是方法上有所区别,而根本道理是一致的。他还强调“外治不仅可与内治并列,且能补内治之不足”。这一论述的理论依据在于:内因和外因是辩证统一的,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因此,吴尚先被后世公认为“外治之宗”和“现代透皮给药的先驱”。他精辟的哲学见解,也为中国灸“内病外治,灸药合璧”的临床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


  众所周知,传统的灸疗过程复杂、程序繁琐。而且,艾灸作用人的时间较短、需要专业灸师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灸法的治疗效果。据专家介绍,古代医师治疗疑难痼疾常需施灸数百壮,这在现代临床实践中难以实现。有鉴于此,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汲取各家治疗方法之所长、弥补传统灸法之所短,推陈出新,实施了“贴与灸”、“药与灸”的集成创新,研制出了中国灸系列产品。正所谓:“传承有序,创新有据”。


  中国灸的创新,源自中医哲学“平衡阴阳,辩证施治”的精髓。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各肌体组织彼此贯通的“内循环”系统。中医经络学说中讲“通则不痛”,“痛”是“病”的征兆;“不通”表现为“瘀滞现象”、“血脉不活”。因此,需要“活血化瘀”、“化瘀散结”。特别是对于“寒凝血滞”,更需要“以热治病”,通过热量传导以温通化瘀。


  为了将中医的辩证治疗精髓融入灸法之中,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组建了中国灸法研究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创始人田从豁、全国知名的针灸学院士石学敏、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孙国杰、“973”针灸学术带头人吴焕淦、中国中医学会方剂专业委员会委员徐传富、中医教授温生福等权威专家陆续加盟。从此,这些中医领域的高端学者拥有了一个共同的课题:实现中国灸的“内病外治”、“专病专治”。在全面反省“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优劣之处后,他们组合、借鉴各种方法,以“君臣佐使”为配伍原则,以“减少不必要的,增加有必要的”为手段,以“正效应叠加,负效应克服”为目的,不断提高综合性和针对性,从而克服了传统灸法一些局限。


  历数古今中外之医法,大凡都是“治已病,治已乱”,属于亡羊补牢之举。然则,灸法却以“治未病,治未乱”而见长:运用对唯物辩证法中“量变到质变”、“内因和外因”范畴的认识内病外治、防患未然。可以说,灸法创立了最早的人类疾病预防医学。


  灸法溯源之五:


  现身说法,实践突出方法论


  灸法悠久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灸法一个漫长的实践、体验过程。从人类因偶然的烫伤而发现火能够治病,到发现艾草这种最好的施灸材料,又到发明出众多施灸的方法,每一步都是艰苦探索、不断创新的结果。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历程,灸法在应用形式、应用范围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治疗范围已经涉及到临床各个领域,使这一古老的疗法焕发出勃勃生机。


  因病施法  依法选材


  灸法在成功实现艾与灸的组合这一材料革命后,就构造形成了艾柱、艾条这两种最原始的灸法形态。艾炷,即由艾绒搓紧后捻成的麦粒状或上尖下大圆锥体;艾条,即用桑皮纸包裹艾绒形成的圆柱体。


  随着人们对灸法治病需求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不断探索用灸法治病的方法。在施灸的方法上,增加了诸如雷火针灸和太乙针灸、药锭灸、药捻灸、温灸器灸、温针灸、天灸、灯火灸等类型,使灸法的类型日趋丰富。如温针灸,是一种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疗疾方法。在毫针刺入穴位后的留针期间,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为了方便施灸、提高灸疗效果,人们在实践中还不断改进施灸工具,研制出了温灸筒、温灸盒、温灸管等温灸器,进一步完善了施灸手段。如温灸筒,是一种筒状灸具,底部及筒壁有许多圆孔,内部有一安放艾绒和药物的小筒。艾灸燃烧时,温灸筒能形成药物气流向病灶部位、穴位深层冲透。温筒灸器有多种,常用的有平面式和圆锥式两种,平面式适用于较大面积的灸治,圆锥式作为小面积的点灸用。


  在灸法的历史上,最早、最古老的施灸方法就是直接灸了。直接灸又叫着肤灸、明灸,是将灸炷直接放置在皮肤穴位上施灸。按其对皮肤刺激程度的不同,直接灸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后世的各种施灸方法,都是由直接灸派生和衍进而来的。


  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人们研究灸疗方法、拓展应用领域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手法越来越娴熟。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属出现了专门针对某一种或某几种病症而施灸的隔物灸。隔物灸又叫间接灸,是在艾炷与穴位之间垫一隔物,将艾炷点燃施灸。施灸时,既发挥艾灸的作用,又发挥药物的功能。


  隔物灸所隔物品及形状因病而设,或切成片,或制成药饼,或研成粉末。根据所治病灶不同,所隔物品多为姜片、蒜片、食盐、豆豉饼、附子饼等。如隔盐灸,是用食盐作隔垫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用于脐窝部。将纯净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上置大艾炷施灸。此法适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中风脱证等。隔姜灸,是用姜片做隔垫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将鲜生姜切成薄片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此法适用于虚寒病证、肠胃证候和虚弱证证,能起到解表散坚,温中止呕,补肾治泄作用。隔蒜灸,是用蒜作隔垫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将新鲜的独头紫皮大蒜切成薄片或捣成泥状制成薄饼,置于穴位或患处的顶端,艾炷置蒜上灸。此法多用于治疗慢性肿疡、疮、痈、肺痨、腹中积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隔物灸的出现,第一次实现了灸法的专业化分工,使灸法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由此进入到了一个功能细分的时代。


  临床创新  适度医疗


  如何找到一种治疗方法,来减轻由人类自己制造的、并大行其道的“替代性医疗”的伤害,这是如今全球性的大课题。据此,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勇于实践,通过灸法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继而实现灸法内病外治、防病健身的功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国外,三位不同国籍的科学家凭借“先天性免疫”以及“树状细胞适应性免疫作用”研究发现,获得了2011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正如辩证唯物主义揭示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样,中医主张的调理人体阴阳平衡、贯通人体经络运行,都是为了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在临床上,中医也一直秉持“扶正祛邪”的治病原则。近些年来,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疾病最终还是要靠自身免疫康复”。根据这一状况,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把“临床创新、适度医疗”作为创新灸法的治疗手段。


  诚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依然会依靠现有主流医疗以治疗疾患。长期服用内服药,既增加了肝肾等器官的新陈代谢负担,又替代了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是药三分毒”,药物在人体长期积累会导致蓄积中毒。并且,内服药是通过人体血液循环来发挥药力。这种“局部患病,全身给药”的给药方法,不可避免对非患病部位造成损伤。药物学原理表明,药物只有在需要的部位才表现为药,在不需要的地方即表现为毒。所谓“内服药为利器,不得已而为之”,药毒害侵袭人体各个器官特别是肝、肾等代谢器官,致使身体“干戈四起,防不慎防”。


  事实上,西药诞生至今,淘汰率高达90%。这一方面说明西药不断提陈出新、更新换代;同时也意味着现存的10%也“计划着被淘汰”。药物淘汰的根源,在于副效作用即毒副作用。具体而言是经过血液循环运行药物“大费周章”,药物剂量也是“过犹不及”,药物通过血液循环使得治疗目标与药物输送路径存在极大的不一致性。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统计报告也表明,人类每年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不是正常死亡而是死于药源性疾病。    


  较之内服药的全身干预,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所选择的路径是:通过穴位贴敷之法来温通经络、扶正祛邪,以此激活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实现抵抗病毒来达到疗疾目的。这种临床创新、适度医疗的方法表现在:首先,通过穴位贴敷的发热,能够充分激发人体的免疫能力;其次,直接针对患部穴位贴敷,通过定点透皮给药,最大限度地缩小药物输送路径;第三,针对性治疗,以灸疗行气活血、以药疗散瘀化结,通过补充人体能量驱除虚寒之气。


  体验出感受,实践出真知。灸法就是经过历代人们的反复探索、不断创新,才愈发显现出其广阔的适用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灸法溯源之六:


  化繁为简,创新实现标准化


  《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扁鹊心书》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医学入门》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对灸法的功能、作用,前人之述备矣。迄今为止,国内外临床上应用的灸法种类,超过百种;灸治病证达到约200种左右。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摆在我们面前:与灸法辉煌的历史、显著的疗效相比,现实中的灸法衰落了。灸法中兴,路在何方?


  开拓思路  博采众长


  对于严重制约灸法进一步发展的复杂原因,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傅金龙的分析入木三分:拥有五千年发展历史的灸法,能够受到不足两百年发展历史之西医的巨大冲击,其根本原因有三:首先,灸法受制于重视病人个体这个小整体的观念,施灸治病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且常常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导致了灸法无法实现标准化;其次,受制于灸疗产品在用料、形状、大小以及施灸方法的各异,导致了灸法无法实现专业化;第三,受制于施灸时明火容易烫伤病人、烟雾造成空气污染、施灸需要专业人士等自身的缺陷,导致了灸法无法实现简单化。


  傅金龙给我们作了一个对比:西医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以高科技检查为手段、以生化化验为目的、以化学治疗为原则和用先进医疗设备为人体解除疾苦的一门科学。近百年来,西医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迅速普及,主要是西医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简单化方式,易于复制。这些优势和特点,恰恰是中医的劣势和弱点。而中医,则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理论实践技能相结合,运用哲学为指导思想、唯物辩证法为手段、阴阳理论为总纲,研究人体与自然之间的万事万象演变规律,运用自然物质来调整人体阴阳偏胜偏衰的一门科学。中医的特点,是用整体观和辩证疗法针对个体进行治疗。在诊治时,中医要凭自己的思维判断来“辨证论治”。这种因人而异的方法很难有统一的标准,更无法在其他病人身上复制。


  傅金龙接着说,现代意义上的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标准化的表现形式包括:简单化、统一化、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模块化。灸法乃至整个中医要想发扬光大,标准化这道门槛必须要跨过去。而跨过这道门槛的必由之路,就是博采众长,学习和追求西医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简单化。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行动。当国内医学界、产业界以及广大民间人士普遍尚在努力扩大灸疗防治范围、追求临床观察的科学化和客观化、加深对灸法的机理研究时,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独辟蹊径,吸取西医标准化、专业化和简单化之长,对灸法进行改头换面式的改造、创新。




  兼收并蓄  简化创新 


  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国家重点新产品的高科技企业,肩负着中国灸法产业化的重任。董事长傅金龙说:“科研创新是国灸12年发展的源动力,中国灸始终重视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紧密结合,擅于综合多学科、跨门类的科研成果,与国家针灸研究单位共同开创生命健康科技的崭新生动局面。”


  中国灸的科研课题,一直是以“绿色医疗,体内环保”为主攻方向,研究以灸疗为核心、兼收并蓄的优秀疗法。灸法研究所与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进行合作,在973项目针灸首席科学家吴焕淦的带领下,经深入研究,取得了切实成果。为此,中国灸在2002年被评为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集五大核心技术、三大治病机理于一身的中国灸通过科研创新,一举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以标准化为突破口,第一次将散落在民间的各种灸法及灸法产品搜集整理,在用现代技术改造后制定出产品及生产标准,继而成为了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以系列化为形式,第一次对灸法及灸法产品进行功能细分,实现了灸法及灸法产品针对不同病症、不同需求分门别类施灸的系列化,研发、生产两大系列产品;以简单化为手段,第一次把需要专业人员施灸的复杂治疗变成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自我治疗的简单施灸,使灸法及灸法产品真正走进了大众,实现了普及。同时,中国灸在海外市场也广受欢迎,先后获得美国FDA认证、欧盟CE认证、俄罗斯GOST认证等认证,产品远销北美、欧洲以及东亚。


  坚持自主科研创新,使得武汉国灸研发实力一年一个新台阶。2009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中国灸“发热药贴”发明专利证书。2011年,全国高新科技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在深入调研“企业核心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研发组织管理水平”科研实力,参考近年“总资产增长率和销售增长率”等成长指标,评选武汉国灸为“湖北省高新科技企业”。2011年,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武汉国灸注册“灸及图”商标为“湖北省著名商标”。


  有道是: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执着的创新、不懈的努力,终于闯过了让灸法实现标准化这道门槛。其间的艰辛、个中的付出,都因矢志创新而可贵,更因弘扬国粹而宝贵!

2F新闻中心News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