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国灸

人民日报专访

《人民日报》第六版:继往开来扬灸法

  • 更新时间:2014-07-02
  • 阅读次数:4923

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2-04/21/content_1039448.htm


——六访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范宏国 杜 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4月21日   第 03 版)



  扁鹊


  张仲景


  李时珍

续3月15日武汉国灸系列专版 




  随着人类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中医药学领域在“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主旨意义上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个“提倡体内环保、创新绿色医疗”的新理念脱颖而出,并形成了一股绿色医疗的主体潮流,而这股潮流也将为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以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例,他们传承中国灸法精髓,积极从事绿色医疗工作。他们承担国家五部委下达的“中国灸法产业化”重任,其研制的中国灸产品,就是绿色医疗领域的革命性成果。中国灸既浓缩了中国灸法的发展历史,又凝聚了历代医家的聪明才智,更体现了灸法传人的创新精神。日前,我们继续对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进行专访,回溯中国灸法的演变过程,研究中国灸法的发展规律。


  弘扬灸法之十八:


  名医荟萃  格调高雅 


  在中国灸法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闪烁着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名医大家。他们医术精湛、口碑载道,为奠基中医理论、不断创制灸法临床奇迹,立下了丰功伟绩,留下了丰硕遗产。这些历朝历代医家圣贤可谓群星荟萃,中国灸也正是汲取了这些中医大家的智慧而继承创新的。


  ■黄帝:发现宜灸适症  奠定灸疗基础 


  相传,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和病理,后世托言黄帝而作《黄帝内经》传世。《黄帝内经》把灸疗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系统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官能》)。《黄帝内经》首先指出:“灸火芮者亦从北方来”,“北方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野处而乳食,藏(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素问·异法方宜论》),说明灸疗的产生与我国北方人地理条件、生活习俗和发病特点有关。灸疗的适应症包括外感病、内伤病、脏病、寒热病等,故此,黄帝被尊称为针灸之祖。《黄帝内经》中“扶正祛邪”、“寒病热治”真知灼见是中国灸法不断开拓创新的理论源泉。


  ■扁鹊:倡导脉学原理  擅长针灸热熨


  扁鹊,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扁鹊医术精湛,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擅长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扁鹊创造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扁鹊能熟练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其中,在治疗虢太子时用的砥石即针刺法,还有热熨法和服汤药法等。“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三下。”《史记·扁鹊列传》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他为脉学的倡导者。扁鹊的“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更是中医文化中独特思想,灸法的养生保健、激活免疫功能更是实践了中医“治未病”、“重养生”优势。


  ■皇甫谧:科学归类穴位  创立灸法理论


  魏晋时期医学家皇甫谧,可谓灸法理论的创立者。他所著十二卷《针灸甲乙经》,对针灸穴位进行了科学的归类整理。该书共收录穴名349个,比《黄帝内经》多出了189个。他明确了穴位的归经和部位,统一了穴位名称,区分了正名与别名;介绍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上百种病症及针灸治疗经验。皇甫谧还对五脏与五官关系、脏腑与体表器官关系、津液运行、病有标本、虚实补泻、天人相应、脏腑阴阳配合、望色察病,精神状态、音乐对内脏器官的影响等问题都作了探讨和理论上的阐述,奠定了针灸学的理论基础。而在现代中国灸正是全面继承了中医的经络学说,严格按照穴位贴敷,以温通经络的方法扶助人体正气。


  ■华佗:针灸之术精湛  善用灸法养生


  华佗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医术全面、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华佗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外科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华佗还创造“五禽戏”,主张配合灸法养生保健。


  ■张仲景:确立辨证原则  提出“阴证宜灸”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世奉为“医圣”。其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在灸法理论中,张仲景提出了“阴证宜灸”,同时也提出阳盛阴虚忌用火灸等灸法禁忌证。他所撰《伤寒杂病论》一书,虽然内容以方药辩证医治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为主,但其中《伤寒论》载灸疗7条,《金匮要略》2条,重复出现2条,实为7条,其用灸法多用于治疗三阴经病、虚证、寒证、阳衰阴盛证。


  ■葛洪:收集整理灸方  首创隔物灸疗


  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大量收集了当时及前人治之有效而又简便易行的灸方。全书共109条针灸医方,灸方就占94条之多。除继承《黄帝内经》及《针灸甲乙经》的直接灸疗外,葛洪还首创隔物灸疗,包括隔盐灸、隔蒜灸、川椒灸等。另外,他还应用蜡灸及以瓦甑代替灸器及烧艾于管中熏灸。在病证救治上,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一书中载有28种急症的救治灸方达102条。葛洪还著有《时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了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及诊治方法。其中“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依据葛洪的隔物灸理论,中国灸首创集药、灸于一体的外用发热贴剂,将葛洪发明“隔物灸”发展为“隔药灸”,使得灸疗与药疗结合在一起,既可扶正祛邪、活血补气,又使得药物能够在局部治疗疾病,将毒副作用降到最低。


  ■陈延之:潜心钻研灸法  积极提倡灸疗 


  陈延之,晋隋时期医家,著有《小品方》(现已佚),其佚方保存于《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医心方》中。他重视针灸疗法的应用,尤其是积极倡导灸法,对灸法的临证取穴原则、施灸操作方法和灸法禁忌等方面,都有不少创见。


  陈延之指出:“夫针术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为师解经者,针灸随手而行;非师所解文者,但依图详文由可灸;野间无图不解文者,但逐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灸疗简便有效,易于推广应用。从散于其它医籍的近30则陈氏的灸方中可以看出,陈延之主张取穴少而精,强调灸前刺去恶血,用灸壮数多达50至100壮。


  因此在古代灸疗需要漫长而繁复施灸过程,且烟雾较多,而中国灸运用现代工艺改良后,使得灸疗发热时间延长,被誉为真正的“享受型医疗”。


  ■孙思邈:选编灸疗验方  首倡保健灸法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在所著《千金要方》中,孙思邈以大量篇幅论述了针灸学,特别是灸法的理论和应用。他指出,灸法的刺激强度,灸之生熟要根据部位、病情、患者体质年龄不同而灵活掌握;灸的顺序要有先后,体位要平直,病证要有选择;在用灸法防治疾病方面,强调早治。


  孙思邈对灸治范围也有较大的扩展,首先增加了灸疗防病的内容。此外,他还第一个创立了“阿是穴”;第一个扩大了奇穴,选编针灸验方;第一个提出了“针灸会用,针药兼用”的方法和用于预防疾病的“保健灸法”,现代中国灸既是借助了阿是穴选穴方法“以痛为腧”,而且“中国灸”的“强肾灸”、“足疗灸”等都是源自于孙思邈的保健灸法理论。


  ■李时珍:纠正前人偏误  验证艾叶药效


  李时珍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针对古代盛行的艾叶性寒、有毒的观点,李时珍依据自己丰富的医药理论知识和多年应用艾叶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纠正。他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大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若素有虚寒痼冷,妇人湿郁带漏之人,以艾和归、附诸药治其病,夫何不可?而乃妄意求嗣,服艾不辍,助以辛热,药性久偏,致使火躁,是谁之咎与,于艾何尤?”大意是:艾是好药材,可以取真阳、回元阳、走三阴、逐寒湿、透诸经、治百病,即无毒也不会生寒。用的不对路子,是自己的过错,怎么能够归咎于艾这种草药呢?李时珍不仅对这些偏误进行了纠正,而且对产生这些偏误的原因进行了令人信服的分析。


  李时珍是湖北蕲春人士,蕲春盛产艾草,现代中药学研究表明,蕲艾有舒经活络、活血化瘀、镇咳祛痰、消炎抑菌等药用功能,能治疗百病。中国灸十五个独立产品是专病专治,每一个产品内都以蕲艾为基材,严格按照“君臣佐使”配伍中草药,在药灸中都含有蕲春陈艾,因此打开中国灸艾叶清香之气便会扑鼻而来。


  弘扬灸法之十九:


  名著浩繁  革故鼎新


  灸法起源于远古、形成于秦汉,然灸法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则是出现在两晋至唐、宋。其重要标志就是:灸疗专著大量出现;医籍中灸法占据重要地位;灸疗应用实现专业化和普及化。进入明代,灸法更是日趋成熟,呈现出灸法论著明显增多、施灸方法革故鼎新的繁荣景象,给后人留下了众多医典名著。这些,我们都可以从以下几个典籍中看到:


  一是《曹氏灸方》。《曹氏灸方》是我国第一部灸疗专著。相传该书为三国时期曹翕所撰写,共有七卷,是我国第一部灸疗专著,可惜已经佚失。《曹氏灸方》总结了先秦至三国期间灸疗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填补了先秦至三国期间灸法学专著的空白,同时也为两晋、南北朝时期灸法学的兴盛起了良好的先导作用。《曹氏灸方》所提倡的一个新特点是:施灸壮数要按疾病的种类与轻重程度而定,不能限定一个固定的数量,多的壮数达五十至百壮以上,少的仅有几壮。此外,曹翕还著有《曹氏灸经》,这本书在《隋书·经籍志》、《江南通志》均有书名的记载;著有《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著有《曹氏灸经》,这本书在《隋书·经籍志》、《江南通志》均有书名的记载;著有《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其中《曹氏灸经》和《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这两部医籍都是阐述针灸学内容的。


  二是《灸法图》。《灸法图》是我国第一部人体穴位灸疗图谱。1900年,《灸法图》出土于中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成为我国现存最早、标明人体穴位灸疗图谱的灸法专著。据后人考证研究,《灸法图》标明人体穴位的特点有:取穴少而精,各图中的穴点少则5、6穴,多则10余穴;选穴方便安全、通俗易懂,只标明穴点、主治和方法,简单实用,对普及针灸疗法有重要作用;善用人体远端穴位,选用人体远端、未端的穴位较多,如百会、耳尖上、鼻柱、手小指头、足小指头、手十指头、玉茎头、乳头等;配穴科学合理,对于大病、重症治疗大都选取头体四肢及局部有效腧穴,整体全面地相互配合以治疗疾病,并非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对症治疗;多灸重灸治顽疾,灸方壮数由3壮至500壮、1000壮不等,皆视病之轻重及施灸部位不同而有所区别。


  三是《备急灸法》。《备急灸法》是我国第一部灸治急性病证专著。该书共一卷,为12世纪中期(南宋初)闻人耆年编。1245年,孙炬卿重刊,并附佚名氏《骑竹马灸法》及《竹阁经验备急药方》二种,三书合为一书,仍称《备急灸法》。书中介绍了22种急性疾病的灸法,并附简明图说,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中《骑竹马灸法》介绍了痈疽发背的一种灸法,其取穴法十分独特;《竹阁经验备急药方》则记录了30多个验方亦多为有效。三书合一后的《备急灸法》,记载的都是运用灸法治疗急性病症的验方,故成为我国第一部灸治急性病证的专著。当人们普遍认为中医在急诊方面不如西医的时候,殊不知中医针灸特别是中国灸法在治疗急性病上的独特优势,灸法不仅能够起死回阳而且自古就有“药不能治则刀治,刀不能治则火治”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中国灸法治疗疾病的确切性是显而易见的。


  四是《千金翼方》。《千金翼方》是我国最早记录“隔物灸”的专著。隔物灸是在艾炷与施灸部位皮肤之间衬隔物品的灸法,也是各类灸法中最庞大的一个门类,在历史上首次出现于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一书。该书对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在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方面,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同时在这本书中,还第一次记录了隔物灸的施灸方法。


  古代的隔物灸系是将纯天然名贵中药材研末,置于肚脐或者相关穴位上,四周以面粉团围住,以防泄气,将穿有小孔的槐树皮或者生姜片置于其上,再将枣核大小的艾柱9至12壮置于槐树皮或者生姜片上,点燃施灸。一般需要数百甚至上千壮,耗时3至6小时。作为强壮保健、抗衰老之用,必须常年温灸,持之以恒,故称为“炼脐”或者“蒸脐”。现代隔物灸衍生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中国灸却另辟蹊径的运用的直接灸贴的方法,由此促进隔药灸、隔物灸迅速发展。


  五是《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是我国最早记录“天灸”的专著。“天灸”是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针灸资生经》共七卷,为宋朝医学家王执中所撰,刊于1220年。在该书中,王执中第一次记载了天灸。天灸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针灸资生经》中关于“天灸”的药物和灸法结合以及内病外治、扶正祛邪的方法给予中国灸发明人以启发,最初的思路就是研发出一种非火的、含有药物的灸!


  六是《扁鹊心书》。《扁鹊心书》是我国最早记录用麻醉法施灸的书。相传该书为宋朝医学家窦材撰于1146年,是一本综合性医书,共三卷。作者以《黄帝内经》为医学根本,故其所论皆源于《黄帝内经》。窦材比较重视灸刺,临床经验丰富,书中还第一次记载了中药麻醉法和用麻醉法施灸。


  窦材施灸有个特点,取穴少而壮数多,一般一次1穴、多则2至3穴。每穴少则20壮,多则300壮,一般则在50到200壮左右。为了减轻患者施灸的的痛苦,他创造了一种灸前麻醉法“一睡圣放”。他说:“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伤人。”“一服只可灸50壮,醒后再服再灸”,直至达到应灸壮数为止。《扁鹊心书》对于灸疗推崇备至,并指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总之,以上针灸系列名著极大了扩充了人们对灸疗的深刻认识,也是中国灸法宝贵的历史遗产。在灸法的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将实践经验总结为系统理论,又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探索、实践和创新。这不仅是中国灸法的发展规律之一,也是灸法源远流长、传承发展的不竭动力。


  弘扬灸法之二十:


  名门兴旺  传承有道


  中国灸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因而,我们无时不为中华浩瀚而精湛的传统中医药文化所感叹。感叹之余,我们尤其对那些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始终不渝地为继承和弘扬中国灸法的人们感到钦佩。这些有志之士,他们在传统的文化中不断地开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服务社会,为人类健康作出了贡献。


  就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来说,他们在中国灸法领域勤于耕种、勇于钻研,不仅对灸法历史了如指掌,对经典灸法如数家珍,而且在传承中国灸法方面,也有他们独特的贡献。他们本着传承文明、创新发展的理念,将中国灸法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点,从该公司董事长傅金龙的介绍中就可以看出。傅金龙不仅向我们讲了现代灸法发展的动向、研究的成果,展示了中国灸法与人类相并相存的关系,而且还介绍了一批当今活跃在中医界的灸法专家。这些专家学者几乎都直接参与和指导了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发展。他们在中国灸法这个领域,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灸法技术,又扩大了灸法适症范围,并且,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各有所长,形成了许多特色。现在就中国灸法领域来讲,真所谓是名门兴旺,传承有道。


  比如,在运用灸法医治疑难杂症方面,我国的田从豁教授和石学敏教授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就田从豁教授来讲,在1980年的日内瓦国际学术会议期间,他对一位心肺衰竭、急性咯血的危重病人采用灸法贴敷的方式,很快使之呼吸平缓、咯血停止。当时,这件事轰动了国际医坛。又如,中风病是世界公认的三大疑难病之一。石学敏教授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就潜心研究用针灸治疗中风病,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独特、规范的综合治疗方案,对国际“卒中单元”概念进行完善作出了贡献,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十大重点推广项目之一。


  在研究灸法专治病症方面,吴焕淦教授和徐传富教授则是其中的代表。我们知道,灸法具有科学、丰富的治病机理,这是不争的事实。自灸法诞生以来,历代都有灸法大家深入研究灸法机理,如奠定灸疗基础的黄帝,创立灸法理论的皇甫谧,提出“阴证宜灸”的张仲景等。随着灸法适症领域的扩大和现代人类科学认知水平的提高,如何用现代科技手段来研究灸法的治病机理、主攻灸法的专治病症,就成为灸法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吴焕淦教授研究灸法专治病症的课题,他根据传统针灸经络腧穴理论,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初步阐明了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形态学基础与神经免疫学机制。徐传富教授则根据灸法的治病机理,专门研究中药方剂,推进内病外治,尤其对灸法在内病外治方面的作用及配伍规律颇有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理论化、系统化。


  此外,还有一批活跃在中国灸法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不仅对中国灸法的传承创新有其独特的研究和见解,而且在培育精英、奖掖后进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比如孙国杰教授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为了培养灸法后人、传播灸法精髓,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一线,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先后培养出针灸硕士生及博士生100多名,使他们成为传承中国灸法的接班人。


  当然,在中国灸法这个浩瀚的领域,除了这些代表人物外,还有不少专家学者。他们为弘扬传统中医文化、创新中国灸法,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国灸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讲,从远古走来的中国灸法,既凝聚着古人的心血,又开发了今人的智慧,在继往开来的传承中不断为人类带来福音。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本着绿色医疗革命的理念,在传统的中国灸法身上继承了优秀的基因,在现代的科学技术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他们所优化创新的“中国灸”,犹如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必将在祖国医学的百花园中绽放出光辉的异彩。



2F新闻中心News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