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国灸

人民日报专访

《人民日报》第一版:古藤新花春满园

  • 更新时间:2014-06-30
  • 阅读次数:9883



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1-11/14/content_959156.htm


——访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傅金龙  


范宏国 杜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11月14日   第 08 版)


             





    在当今时代里,经济创富、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作为三大战略,共同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悠久的文明与国粹,一旦与现代科技创新、现代发展理念和现代文化相结合,就会孕育出无限博大的光辉前景,就会构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我们的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



    国灸,也就是“中国灸法”。这株历经久远的古藤,于今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广袤的传承,焕发了青春,绽放出奇异的花朵,承载着人们期盼的希望。无怪人们说,科学发展观的年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个激流勇进、一日千里的时代,也是一个百花齐放、万艳同芳的时代。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中医中药界不断绽放出瑰丽的奇葩,涌现出不少新奇人物和高新企业。他们在这个领域里传承文明、弘扬国粹,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传承中医药,攀登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让古老的中医药绽放异彩。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就是一个例子。他们在传统的中医药领域提出了以“提倡体内环保,创新绿色医疗”这个新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科技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日前,我们走访了这家公司。


    卓有成效的创业业绩


    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国家重点新产品的高新科技企业。旗下的国家级“灸法研究中心”,承担着国家科技部的星火计划,负责中国灸法产品的研发;下属的工厂,承担着国家五部委下达的“中国灸产业化”的科技成果推广计划。

                  

    所谓中国灸法,是指应用高温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病症的一种疗法。通过用艾叶烧灼或熏烤人体的某一部位,中国灸法将热能转化为生物能,从而激活人体经络、调节人体肌体生物平衡,达到强体健身的目的。



    关于“灸”的传奇和演绎,历来不乏例子。就在1980年的日内瓦国际学术会议期间,我国著名医学专家田从豁教授就曾对一位急性咯血者采用贴敷的方式,将几味中药捣烂后贴敷在病人脚底的涌泉穴上。很快,病人的呼吸平缓了,咯血也止住了。此事当时不仅传遍了日内瓦,还轰动了国际医坛。但在国内,这件近乎传奇的事件只是引起了一阵涟漪,很快就被人淡忘了。



    然而,事件可以淡忘,时间可以凝固,但文化的穿越和影响,却是持久的。15年后的1995年,一个名叫傅金龙的中国人研制了一种冬季保暖产品——“随身热”。在寒冷的冬天,这个产品适销对路。可到了盛夏,这个“随身热”仍然有人问询。这个迹象当即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拜访了当地的中医,才知道用热治病,古来有之。其方法就是在人体的穴位上施热,这就是传统的灸法,叫做灸疗。



    俗话说:“一寒生百病”。能否将保暖的“随身热”改造成为一种既能治病、又能保暖的灸疗产品?傅金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一头扎进了这个研究领域,并深深被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所吸引。1999年,他把企业搬到了武汉市,成立了注册资金为302万元的“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其后,傅金龙挖掘中国灸文化的劲头一发不可收,成效日益显著。



    2001年9月,“自热灸疗贴技术开发”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部“国家级星火计划”专款支持;


    2001年12月,当时的国家科技部、国家税务局、国家外贸部、国家质监局、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文,认定“中国灸自热灸疗贴”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2005年12月,中国灸系列产品通过欧盟成员国CE认证,获得欧洲出口权,第一次走向国际市场;


    2006年4月,中国灸系列产品通过美国FDA认证,获准在美国上市销售;


    2007年12月,中国灸系列产品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国家火炬计划”支持;



    2008年4月,中国灸系列产品获得俄罗斯GOST认证;


    2009年12月,国家专利局批准“中国灸”为“发明专利”,标志着“中国灸”是全球独创的高科技产品。


    目前,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坐落碧波万顷的汤逊湖畔,已形成20000多平方米生产、科研的基地。



    自强不息的开拓创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企业创业初期,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真可谓“筚路蓝缕,历尽艰难!”这也反映了所有的创新都是有风险的,都要付出代价的。诚所谓机遇与挑战同在,风险与利益共存。创新路上总会有艰辛与坎坷。创业初期的傅金龙也曾苦闷过。他的企业和产品也曾在创新路上步履蹒跚、坎坷前行。然而,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内涵丰富的中国灸法,又给了傅金龙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持,使他临难不懈、愈挫愈奋。


    创新路上历经风雨总能见彩虹。在傅金龙看来,中国灸是弘扬国粹的载体,是惠及百姓的福音,前途是不可限量的。因而他一方面努力化解企业扩规发展的困难,一方面深入挖掘中国灸法的内涵。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研发能力,他以“不求所有,但求所为”的博大胸怀,与有实力的武汉市九州通公司开展战略合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开展产学研联合。与“太阳神”、“好医生”等集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联合舰队。同时,他还四处拜师学艺,求教中医泰斗;踏访名山大川,搜集民间偏方。接着,他把大量散落在民间的各种灸法及灸法产品搜集整理,在用现代技术改造后制定出产品及生产标准,继而形成了规范化生产的管理标准,从而使中国灸法的发展步入了凭借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阶段。


    常言说,“居高声自远”。这几年,傅金龙借用的是中国灸法研究机构的实力、研究人员的智力,运用现代技术对中国灸进行了不断改进创新:2000年,经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开展产学研联合,推出了功能细化的第二代中国灸系列产品,增强了中国灸治疗的针对性;2004年3月,第三代中国灸15个系列产品问世;2005年9月,第四代中国灸15个系列产品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注册。2011年4月,新产品隔物灸经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与此同时,由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与非燃烧温药灸中国灸系列产品”荣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也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灸系列产品获得“湖北名牌产品”称号。


    仁者爱人的济世情怀


    在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起步阶段,傅金龙就为中国灸的价值追求定了调。傅金龙讲:“对一个以‘绿色医疗’为己任的企业而言,重要的是要解决药害问题。对患者本不应该承受的痛苦,我们要感同身受,绝不能让处在病弱中的患者再受到药物的伤害!”这种仁者爱人的襟怀,让傅金龙的企业愈来愈接近实际,愈来愈贴近有需要的人。


    中国灸法博大精深,灸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但传统灸法也存在一些弊端,容易被人所误解,这给中国灸法的开拓和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傅金龙讲:中国传统灸法有艾柱灸、艾条疗、温针灸,还有灯火灸、蜡灸、电热灸、火疗等等。这些古老灸法的效果毋庸置疑,但其缺陷也显而易见:明火容易烫伤患者,烟雾容易污染空气,施灸需要专业人士,治疗需要较长时间且患者需要在指定的地点时间就医。凡此种种,都严重束缚了灸法的现代产业化发展脚步。


    有鉴于此,傅金龙带领科研团队反复实验攻关。在继承中国灸法衣钵的同时,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其介质和原理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比如:运用自动无烟发热新技术替代明火熏烤,解决了传统灸法明火明烟的弊端,从而避免了烫伤患者和污染空气;运用自动控温技术,把温度控制在适宜治病的42至46摄氏度,并可持续向穴位发热8至12个小时,从而避免了因发热过高可能引起的灼伤;运用微米技术对中草药进行粉碎,从而提高了药物的渗透力;运用临界溶解新技术,使在常温下固态的灸药在加温到40摄氏度时开始融化、液化,从而为药物分子透皮创造良好的热动力。


    这些核心技术的取得和各种灸法的采用,既传承了中国灸法的精髓,又克服了诸多弊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令中国灸法既增添了新的活力,又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绿色医疗”的特色,使灸疗不再是痛苦的事情,而是一个方便、安全的过程。


    “医者,仁术也”。从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所追求的“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中医文化的浓郁芳香。


    笃实弘毅的有为管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走的是惠民、便民科学发展道路。傅金龙说:“在中国灸身上,既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灸法的精华,又凝聚了现代高新技术的结晶。所以,我们在努力追求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有机协调,用高端的文化品位来铸造企业的灵魂。”


    建设高端团队,用最好的自然资源对接最好的智力资源。为了实现中国灸法造福百姓的美好心愿,傅金龙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着眼高端。他以自身极高的文化素养和研发能力,组建了“灸法研究中心”,开展项目攻关;他广交我国灸法研究领域的大家名师,吸引人才,在中国灸周围聚拢了一大批精英。如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创始人田从豁;国家著名的针灸学院士石学敏;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孙国杰;“973”针灸学术带头人吴焕淦;中国中医学会方剂专业委员会委员徐传富;中医药博士田辉;中医教授温生福。正是这些高端的专家、学者,给中国灸法增添了一份厚实与稳健。


    践行高端责任,用最好的员工精神对接最好的工作效果。傅金龙说,仅凭我有“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和造福百姓的追求是不够的,还要将其化作全体员工的意识和责任,需要“以文化感化人”。于是,他经过认真思考,制定出了公司的“司训”,并将手书悬挂于墙。“身为炎黄子孙,复兴是我责任”是要告诉全体员工:“中国灸”肩负的是弘扬国粹、挖掘宝库的历史使命,是复兴中医、时不我待的光荣责任。


    他经常教育员工:民族复兴靠什么?要靠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品牌,要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事业之中;做人、做事靠什么?不自私、不疏懒;要上进,要勤奋。


    实行高端管理,用最好的管理制度对接最好的制度保障。傅金龙说,现代企业管理,追求的是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精细化。特别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出于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更要用心管理。


    企业出身的傅金龙,不仅有到位的认识,更有到位的行动。他组织专班,按照国家医疗器械行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制定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相关工作制度、工艺规程以及作业指导书,对企业的生产、质量、技术、采购等各个环节实行了全方位、全过程、无缝对接的质量管理。


    2009年12月,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接受了国家医疗器械行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严格考核,并一举通过认证。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由此跃上一个新台阶,为中国灸法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发展无限的绿色产业


    由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产品,开创了“提倡体内环保,创新绿色医疗”的先河。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按照过去传统的治疗方法,人们在医治病患时,常常是局部患病、全身用药。当药物通过人体内部的肠胃和血液到达病灶时,药性已经大为减弱,而大部分没有患病的肌体却受到了药物的伤害。结果,人们付出的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的代价。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人类每年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不是正常死亡,而是死于药源性疾病。


    对此,傅金龙适时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提倡体内环保,创新绿色医疗”。


    傅金龙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需要保护水、空气、阳光等体外环境;人自身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更是一个封闭的内环境,如果直接遭受至少三分毒的内服药物的伤害,相比外环境的污染来说有过之则无不及。而依靠内病外治的“绿色医疗”,恰好是“体内环保”的重要支撑。从这一点上讲,傅金龙所提出的“绿色医疗”、“体内环保”,当然就不是一个空洞概念。


    其实,“提倡体内环保,创新绿色医疗”的提出,已经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可靠的实践基础。但是,这个新的概念,确实把中国灸法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境界,使之成为一个有待发展的绿色产业。


    为了加快发展这个绿色产业,傅金龙正在勤恳万分地践行他的蓝图、施展他的抱负:


    增强科研开发能力。一方面计划扩大与包括国家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内的各种科研机构的合作,一方面加快下属国家级“灸法研究中心”扩建的步伐。今年9月,投资项目“中国灸法研究中心”获批。不久,一座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以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为特色的双子楼将矗立在汤逊湖畔,形成一个国际性医药科学交流的地标性建筑。


    联合壮大产业规模。在一期投资5000万元、形成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生产规模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产业扩张。目前,武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西藏信达投资公司先后投资参股该企业。与此同时,国灸公司正在联合太阳神集团和好医生集团开展深度营销合作正迅速展开,在市场的高、中、低端全面满足患者的需要。


    传播绿色医疗理念。目前,中国灸系列产品已经通过了欧盟成员国CE认证、美国FDA认证、俄罗斯GOST认证,并分别在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注册了商标。同时,还进入了哈萨克斯坦的政府采购体系,该公司还准备在俄罗斯等国办厂。


    从文明变迁的宏观高度来讲,“提倡体内环保,创新绿色医疗”,也是人类进步、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在经历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和信息化时代后,即将到来的必然是生命科学时代。因此,“绿色医疗”观念呼之欲出,讲到这里,傅金龙踌躇满志地说:“我们要努力振兴中医,让中国灸成为中国新的文化形象,造福百姓!”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傅金龙和他的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一年一个新台阶,在未来的征途上,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开拓,力争把“体内环保,绿色医疗”的绿色产业做大做强。


2F新闻中心News Center